深度解析:Vue3如何巧妙的实现强大的computed
January 28, 2020 • ☕️ 6 min read
前言
Vue中的computed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功能,在computed函数中访问到的值改变了后,computed的值也会自动改变。
Vue2中的实现是利用了Watcher
的嵌套收集,渲染watcher
收集到computed watcher
作为依赖,computed watcher
又收集到响应式数据某个属性
作为依赖,这样在响应式数据某个属性
发生改变时,就会按照 响应式属性
-> computed值更新
-> 视图渲染
这样的触发链触发过去,如果对Vue2中的原理感兴趣,可以看我这篇文章的解析:
手把手带你实现一个最精简的响应式系统来学习Vue的data、computed、watch源码
前置知识
阅读本文需要你先学习Vue3响应式的基本原理,可以先看我的这篇文章,原理和Vue3是一致的: 带你彻底搞懂Vue3的Proxy响应式原理!TypeScript从零实现基于Proxy的响应式库。
在你拥有了一些前置知识以后,默认你应该知道的是:
effect
其实就是一个依赖收集函数,在它内部访问了响应式数据,响应式数据就会把这个effect
函数作为依赖收集起来,下次响应式数据改了就触发它重新执行。reactive
返回的就是个响应式数据,这玩意可以和effect
搭配使用。
举个简单的栗子吧:
// 响应式数据
const data = reactive({ count: 0 })
// 依赖收集
effect(() => console.log(data.count))
// 触发上面的effect重新执行
data.count ++
就这个例子来说,data是一个响应式数据。
effect传入的函数因为内部访问到它上面的属性count
了,
所以形成了一个count -> effect
的依赖。
下次count改变了,这个effect就会重新执行,就这么简单。
computed
那么引入本文中的核心概念,computed
来改写这个例子后呢:
// 1. 响应式数据
const data = reactive({ count: 0 })
// 2. 计算属性
const plusOne = computed(() => data.count + 1)
// 3. 依赖收集
effect(() => console.log(plusOne.value))
// 4. 触发上面的effect重新执行
data.count ++
这样的例子也能跑通,为什么data.count
的改变能间接触发访问了计算属性的effect的重新执行呢?
我们来配合单点调试一步步解析。
简化版源码
首先看一下简化版的computed
的代码:
export function computed(
getter
) {
let dirty = true
let value: T
// 这里还是利用了effect做依赖收集
const runner = effect(getter, {
// 这里保证初始化的时候不去执行getter
lazy: true,
computed: true,
scheduler: () => {
// 在触发更新时 只是把dirty置为true
// 而不去立刻计算值 所以计算属性有lazy的特性
dirty = true
}
})
return {
get value() {
if (dirty) {
// 在真正的去获取计算属性的value的时候
// 依据dirty的值决定去不去重新执行getter 获取最新值
value = runner()
dirty = false
}
// 这里是关键 后续讲解
trackChildRun(runner)
return value
},
set value(newValue: T) {
setter(newValue)
}
}
}
可以看到,computed其实也是一个effect
。这里对闭包进行了巧妙的运用,注释里的几个关键点决定了计算属性拥有懒加载
的特征,你不去读取value的时候,它是不会去真正的求值的。
前置准备
首先要知道,effect函数会立即开始执行,再执行之前,先把effect自身
变成全局的activeEffect
,以供响应式数据收集依赖。
并且activeEffect
的记录是用栈的方式,随着函数的开始执行入栈,随着函数的执行结束出栈,这样就可以维护嵌套的effect关系。
先起几个别名便于讲解
// 计算effect
computed(() => data.count + 1)
// 日志effect
effect(() => console.log(plusOne.value))
从依赖关系来看,
日志effect
读取了计算effect
计算effect
读取了响应式属性count
所以更新的顺序也应该是:
count改变
-> 计算effect更新
-> 日志effect更新
那么这个关系链是如何形成的呢
单步解读
在日志effect开始执行的时候,
⭐⭐
此时activeEffect是日志effect
此时的effectStack是[ 日志effect ]
⭐⭐
plusOne.value的读取,触发了
get value() {
if (dirty) {
// 在真正的去获取计算属性的value的时候
// 依据dirty的值决定去不去重新执行getter 获取最新值
value = runner()
dirty = false
}
// 这里是关键 后续讲解
trackChildRun(runner)
return value
},
runner
就是计算effect
,进入了runner以后
⭐⭐
此时activeEffect是计算effect
此时的effectStack是[ 日志effect, 计算effect ]
⭐⭐
computed(() => data.count + 1)
日志effect会去读取count
,触发了响应式数据的get
拦截:
此时count
会收集计算effect
作为自己的依赖。
并且计算effect
会收集count
的依赖集合,保存在自己身上。(通过effect.deps
属性)
dep.add(activeEffect)
activeEffect.deps.push(dep)
也就是形成了一个双向收集的关系,
计算effect
存了count
的所有依赖,count
也存了计算effect
的依赖。
然后在runner运行结束后,计算effect
出栈了,此时activeEffect
变成了栈顶的日志effect
⭐⭐
此时activeEffect是日志effect
此时的effectStack是[ 日志effect ]
⭐⭐
接下来进入关键的步骤:trackChildRun
trackChildRun(runner)
function trackChildRun(childRunner: ReactiveEffect) {
for (let i = 0; i < childRunner.deps.length; i++) {
const dep = childRunner.deps[i]
dep.add(activeEffect)
}
}
这个runner
就是计算effect
,它的deps
上此时挂着count
的依赖集合,
在trackChildRun
中,它把当前的acctiveEffect也就是日志effect
也加入到了count
的依赖集合中。
此时count
的依赖集合是这样的:[ 计算effect, 日志effect ]
这样下次count
更新的时候,会把两个effect都重新触发,而由于触发的顺序是先触发computed effect
后触发普通effect
,因此就完成了
- 计算effect的dirty置为true,标志着下次读取需要重新求值。
- 日志effect读取计算effect的value,获得最新的值并打印出来。
总结
不得不承认,computed这个强大功能的实现果然少不了内部非常复杂的实现,这个双向依赖收集的套路相信也会给各位小伙伴带来很大的启发。跟着尤大学习,果然有肉吃!
另外由于@vue/reactivity
的框架无关性,我把它整合进了React,做了一个状态管理库,可以完整的使用上述的computed
等强大的Vue3能力。
有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看一下,star一下!